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正文

北大CMS实验组一批重要进展在国际高能物理大会上展示

      北京大学高能物理CMS实验组近期取得了一批重要进展:主导完成了希格斯玻色子与粲夸克联合产生的首次寻找、主导完成WZγ 过程的观测、主导完成VBS W±W±H过程的首次探测、为CMS实验13.6TeV质心能量下希格斯玻色子产生截面的首次测量做出贡献。这些工作在两年一度的国际高能物理大会(ICHEP 2024)上作为对撞机物理的亮点得到展示。


      周辰、李强、班勇团队主导完成了希格斯玻色子与粲夸克联合产生的首次寻找https://cds.cern.ch/record/2905239)。这个产生模式是测量希格斯玻色子与第二代费米子相互作用的一种新途径。在CMS实验的数据分析中,希格斯玻色子与粲夸克联合产生过程的观测信号强度上限为标准模型预言的243倍。周辰研究员担任该分析的负责人,博士研究生张轩豪做该分析的预审核报告,并被CMS实验的物理简报(https://cms.cern/news/using-charm-study-higgs-boson)采访。


      李强团队主导完成WZγ 过程的观测http://cds.cern.ch/record/2905175)。WZγ过程对四规范玻色子耦合(如WWZγ耦合)提供灵敏度,因此是标准模型电弱理论的重要试金石。此外,WZγ过程也可以用于寻找类轴子粒子,为暗物质等新物理的发现提供可能的路径。在CMS实验的数据分析中, WZγ过程的观测显著度超过5s。博士研究生邓森担任该分析的负责人,并做该分析的预审核和审核报告。


      李强团队主导完成VBS W±W±H过程的首次探测https://cds.cern.ch/record/2905615)。2→3 玻色子散射过程的探测为多玻色子物理研究开辟新的疆域。VBS W±W±H过程对WWHH耦合敏感;如果测得的耦合强度与标准模型的预言有偏差,则可能成为超出标准模型新物理的有力证据。在CMS实验的数据分析中, WWHH耦合强度被限制在[-3.33, 5.33]的范围中。博士研究生杨天一担任该分析的负责人,并做该分析的预审核和审核报告。


      周辰团队为CMS实验13.6TeV质心能量下希格斯玻色子产生截面的首次测量做出贡献http://cds.cern.ch/record/2905139)。精确测量希格斯产生截面有重要的物理意义,其结果可检验电弱对称性破缺机制,并为无法直接探测的新粒子提供线索。在CMS实验的数据分析中,希格斯玻色子产生截面的测量结果与标准模型预言吻合。博士研究生潘程扬贡献于该分析的事例选择和统计拟合等,并被CMS实验的物理简报(https://cms.cern/news/counting-higgs-bosons-136-tev)采访。


      这些工作得到科学技术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北京大学及各兄弟院校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