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系简介  >   系况简介

系况简介

技术物理系的前身是北京大学物理研究室,是1955年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在北京大学设立的我国第一个专门培养核科学技术人才的高等核教育单位。1958年10月正式建系,公开称原子能系,1961年6月又改称技术物理系,包含原子核物理、放射化学2个专业。六十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五、六千名核科学和核技术的优秀人才,其中不乏杰出的核科学家,包括11位两院院士。自2001年以来,由于北京大学进行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原技术物理系分割为3大部分,分别进入物理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了传承原技术物理系的历史,进入物理学院的原技术物理系的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专业,仍沿用技术物理系名称。

技术物理系现有一支年富力强的学术群体,在职教职工共30人,其中教授7人(包括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3名国家杰青,1名长江学者),4名长聘副教授(包括1名国家优青,1名北京大学博雅青年学者),4名预聘制助理教授(3名为北京大学博雅青年学者),6名副教授,1名副研究员,1名教授级高工,1名高级工程师,6名工程师。此外,3名中国科学院院士担任兼职教师。多人在全国或国际学术机构或组织中担任重要学术兼职,如:高原宁教授任国际直线对撞机Physics Panel 成员,BESIII国际合作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副主任(2019-),中国物理学会物理教学委员会主任(2019-);叶沿林教授现任IUPAP(2018-)核物理委员会(C12)的成员,曾担任中国核物理学会理事长(2014-2019),中国物理学会物理教育委员会主任(2011-2019),亚洲核物理学会(Asian Nuclear Physics Association, 简称ANPhA)主席(2011-2014);郭秋菊教授作为中国代表之一,在世界卫生组织的辐射防护委员会任职;李强当选为CMS实验组Level-2召集人;冒亚军教授是BESIII合作组核心决策机构执行委员会的成员,王大勇研究员是新物理组的召集人

技术物理系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涉及:实验核反应和结构,理论核结构,实验高能物理,中高能物理理论,应用核物理,辐射防护,探测器技术和核电子学。配备了用于应用核物理的2 X 1.7MV串联加速器和用于基础研究的亚原子粒子探测实验室。系内教师承担多项重大研究项目,2016-2020年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经费总额约1.3亿元,每年在领先的国际期刊上发表40多篇SCI论文,包括PRL,JHEP和PR系列等高影响力期刊。学术交流活跃,广泛参与国内国际合作,包括:与北京BEPCII / BESIII、兰州HIRFL、北京CIAE等的长期合作,与欧洲LHC的高能物理合作,与日本理化所等的核物理合作,建立中美奇特核物理理论研究所(CUSTIPEN),与美国MSU建立了由中国留学基金委CSC支持的PKU-FRIB博士后项目等等。

技术物理系是我国核领域第一个科技部序列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的主要支撑单位之一,也是“北京大学核科学与核技术研究院”的核心支撑单位之一。多年以来一直重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具有国家二级重点学科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核物理国防紧缺专业是教育部高校系统唯一获得国防紧缺专业重点支持的核学科,负责全国唯一的核物理“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简称核物理基地),建设有设施完备的核物理教学实验室。教师们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核物理、粒子和核物理实验方法、探测器模拟、数据分析、现代物理和核物理实验等课程。接收并鼓励低年级本科生进入核物理基地参加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与日本RIKEN建立了名为Nishina School的暑期学校项目,2008年起至今已连续举办了12届,共计80余名本科生参加,大部分进入系内读研并继续从事核物理领域工作。设有硕士点和博士点,每年招博士生18名左右,在读研究生保持在100名左右的规模。

步入新时代的技术物理系,将继续传承老一辈北大人和技物人的优良传统,在已有的基础之上,求真务实,创新科研,凝聚人才,加强育人,努力将技物系建设成为在核物理领域具备引领和示范作用的科研和教学中心,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为核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更新于2021年3月)